“中西互鉴·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青年学者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2-08-02浏览次数:644


2022630日到728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经过精心筹划,推出“中西互鉴·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团队以9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同行奉上暑期“充电”大餐。


在首场讲座开始前,杨国静教授就组织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动机做出说明。他指出,越是时代的动荡,越体现文化沟通的重要,越是思想的混乱,越彰显文明互鉴的必要。当前世界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对置身中西文化沟通十字路口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本次活动以“中西互鉴”为底色,邀请9名在国内学术界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围绕学理脉络、文学表现、研究现状等角度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话题展开系统阐述。



专家们的讲座主要围绕中国学者视角下的西方理论话题评述和全球理论视野下的中国问题研究两个维度展开。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四川大学王一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榕教授、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和浙江大学张逸旻研究员分别就非人类转向背景下的当代叙事学研究新进展、“新怪谭”科幻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现状、哥特审美中三大核心概念(崇高、暗恐与卑贱)的关联和区别、拉卡普拉“后创伤”理论对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启发、20世纪下半叶英美抒情诗人对传统抒情诗创作范式的挑战与重构等话题展开详细分析。讲座展现出专家们对国际前沿话题的深刻把握和独到的批判意识,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分析更是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问题演绎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意识;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锦编审分别就物转向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物叙事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视角、中国“才学小说”与西方“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对比研究、福柯“中国百科分类”及其现代语言观的媒介学阐释等话题进行了细致梳理。讲座中专家们旁征博引,融通中西,由具体的中国现象、中国问题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担当。整个系列讲座在学界引发高度关注,社会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邀请团队青年老师担任联席主持人,丁冬、沈娴敏、宋明、汪小萍等多位年轻骨干老师以深厚的理论学养和精彩的会后点评给与会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展现了上财外院青年老师的整体风采。在最后一场讲座结束后,谭琼琳教授代表上财外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感谢所有专家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感谢学界同行的全程陪伴和积极参与,期待大家继续关注上财外院,支持学院外国文学团队的发展。上财外院将以更多、更好的学术活动回馈社会,为学术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丁冬,沈娴敏,宋明,汪小萍

供图/审校:杨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