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语言文化与汉语写作”课程始终围绕四个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索:语言的魅力、文化的根脉、写作的匠心、世界的坐标。中国儿童文学,正是理解这四者关系的一个绝佳透镜。写作上,儿童文学是“大道至简”的典范,要求作者用最精准、最生动、最富有韵律的语言构建世界,展现出极致的写作功力。文化上,它绝非“小儿科”,而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最初始、最真诚的播种者,深刻参与着民族文化的建构。语言上,儿童文学守护并展现了中文的童心——那种纯真、鲜活、充满想象力的语言状态,为我们探讨中国语言“未完成的现代性”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起点。从世界坐标来看,探讨这份“童心”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又将如何远渡重洋,在异域文化中获得新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卢静老师的公开课以“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魅力与文化传播”为主题,带领我们穿越百年儿童文学史,在水墨动画的光影之间、在文学与翻译的碰撞之中,重新发现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儿童的故事”,更是中国语言文化“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生动注脚。

9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第三教学楼806教室里,一场围绕“童真与现代性”的思想盛宴如期展开。本次公开课由外国语学院卢静老师主讲、郭鸿杰老师主持,70余名师生参加。


课程伊始,卢静老师引导同学们从共同体视角审视儿童文学,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童心”的内涵。董伟骞同学围绕“教育功能”“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等关键词,结合《小兵张嘎》《儿童诗》《卖火柴的小女孩》选句,分享了他对中国语言文化启示的理解。


卢静老师指出,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不在“为儿童”,而在“通过儿童”重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装置;其语言特色则体现为口语诗学与教育语法之间的永恒博弈。她认为,儿童文学为汉语写作提供了一种“未完成的现代性”方案——在浅语中深潜,在教化中逃逸。这使儿童文学成为一面镜子,既映照儿童的精神世界,也折射出一个民族对现代性的探索。课程组刘向军老师参与课堂讨论,从“浅入深出”与“潜移默化”两个层面分享见解:“浅语”是儿童可理解的口语表达,“深潜”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教化”体现教育功能,“逃逸”则是对刻板说教的超越,让文学性占据主导。这种博弈并非对抗,而是共生,为同学们理解儿童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课程进一步以经典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为切入点,解释了儿童文学在“语言魅力”与“文化传播”上的双重维度。卢静老师引导大家比较“原作文本”与“动画改编”的差异:文本中的蝌蚪依赖文字想象,动画中的水墨蝌蚪则构成视觉诗学;文本情感呈线性阅读体验,动画情感则带来视听的多维冲击。这种媒介转换,恰恰回应了“媒介如何影响儿童接受与价值观传递”的问题——当水墨动画成为学校教育的影像文本,传递的不仅是“找妈妈”的亲情观念,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启蒙,让“童真”与“传统”在现代媒介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后,课程以小组形式对《青铜葵花》选段的译文展开讨论,并围绕“阅读感受”“是否成功传递中国文化”,以及“译文所建构的文化现象”撰写简要反思。
卢静老师强调,翻译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关键环节。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海外传播为例,她提出:如何在译介中保留“水墨美学”的独特性?如何让外国儿童理解“蝌蚪找妈妈”背后的文化隐喻?这要求译者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找平衡,既传递语言的表层意义,也传达文化的深层审美。
当AI技术介入儿童文学翻译,又将带来哪些可能?卢静老师指出,AI虽能高效处理语言转换,但儿童文学中“口语诗学”与“教育语法”的博弈,仍需人类译者的审美判断与文化共情。例如,AI可以准确翻译“呱呱呱”这类拟声词,却未必能捕捉水墨动画中“留白”所蕴含的诗意——这也正是未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有趣方向。

课程最后聚焦于“未完成的现代性”这一命题。卢静老师阐释道,儿童文学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持续的张力与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外来的对话、审美与教化的平衡。它不是静态的终点,而是持续演进的过程。儿童文学的每一次创作、翻译与媒介转换,都是对“现代性”的新一轮探索。
本次公开课,是一次对儿童文学的重新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儿童故事与动画,实则是解读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密码本。从《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诗学,到儿童文学语言的“浅语深潜”,再到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与AI探索,每一个议题都在叩问:如何让“童真”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温柔触角?答案或许正蕴含在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术的精细化打磨中,让师生们对文化、教育乃至未来的思考,如儿童文学一般,始终保有童真的纯粹与现代的锋芒。
(供稿:于思圩、张雅涵(学) 供图:吕雷宁、赵子涵(学) 审核:朱舒然、郭鸿杰 编辑:夏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