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碰撞·对话|AI与跨文化的跨界共鸣——上财-SAP校企交流活动圆满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9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赫尔辛基联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珂教授率团队赴思爱普(SAP)中国研究院开展校企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紧扣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精神,以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为导向,聚焦企业出海跨文化管理人才需求,为构建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高效对话与实践对接平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上财-赫尔辛基大学联合跨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Fred Dervin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程倩副教授,MTI教育中心朱舒然副教授,跨文化联合研究中心骨干教师谭慧玉副教授、郭靓博士,外国语学院分团委书记李俊芳老师,以及2025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同时得到校级示范教研室——多语与跨文化教研室的大力支持。

经SAP语言体验部(Language Experience)主任张羽、吴雅婷精心组织,SAP语言体验部全球总经理、全球副总裁Thomas Wienold博士与Fred Dervin教授围绕“Dialogue between Industry and Academia”展开跨界对话,聚焦数智时代企业出海的核心议题“AI与跨文化沟通”,引发全场深度思考。

对话伊始,Thomas与Fred回顾2018年与2020年两次跨界对话,对比疫情前后学界与业界交流模式的演变:线下互动的灵感激发与信任建立价值不可替代,而线上形式的效率优势与可持续性也逐步凸显。尽管技术提供了灵活选择,当前众多交流活动仍执着于回归线下,数字化经验仅做有限保留。在跨文化交流维度,双方一致强调“倾听”是企业出海突破文化壁垒的关键——Fred结合学术写作与艺术创作实践指出,跨文化对话:对话不仅限于口语交流,而是包含多样的声音、文本与诠释;Thomas则以企业跨文化管理经验为补充,表示领导力的核心在于在全球化布局中精准倾听市场需求、洞察文化异同、引导团队协同,并用“音乐即兴演奏”隐喻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误差”与“变奏”并非障碍,而是催生创新与共识的契机,这一观点为在场师生理解企业出海的文化适配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对话焦点随后聚焦人工智能对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影响,深度呼应《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培育人机协同创新能力”的要求。Fred肯定AI在写作辅助、即时应答、知识检索中的便捷性,同时警示“AI倦怠”与“AI幻觉”风险——过度依赖生成式AI可能削弱思维深度与情感感知力,而AI文本的虚假信息隐患,更需具备批判性思维的高端人才进行专业甄别。Thomas从产业实践角度提出,AI的价值取决于人类的使用方式: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出海过程中,AI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跨语言沟通成本,但也可能加剧技术鸿沟与认知偏见。双方一致认为,AI不应被视作完全替代人类的力量,而应作为一种“批判性的陪伴者”,与人类共同思考、共同进化。未来教育和研究的挑战在于如何培育人类与AI的协作智慧,而非陷入技术崇拜或盲目排斥。这一共识,为校企协同培养“AI+跨文化+财经”复合型人才明确了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

活动现场,师生代表与SAP嘉宾的交流互动氛围热烈踊跃。现场思想碰撞不断,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堂理论走向产业实践的桥梁。赵珂教授对此次跨界对话活动进行总结,其观点兼具学理深度与前沿思考。她指出,此次交流既是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践行产教研融合的具象实践,更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举措,为校企协同发展锚定了双维度方向:一方面,响应《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精神,校企需以“AI与跨文化沟通”研究为支点,共同探索“AI+外语+财经”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人机协同创新能力与AI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育融入教学全流程,让学生在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中构建数智素养;另一方面,精准对接商务部助力企业出海的高端人才需求,以AI时代跨文化领导力为培养目标,依托SAP的产业实践场景,强化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实战能力,助力其破解跨国沟通中的技术应用与文化适配难题。她强调,联合研究中心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SAP的合作,在“AI+跨文化”理论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出海智库支撑三大领域持续发力,既携手探索数智时代跨文化沟通研究的新路径,又为国家输送更多适应AI时代、服务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依托上海财经大学与思爱普(中国)合作框架协议,汇聚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团队、多语与跨文化教研室与SAP Language Experience部门核心力量。此次跨界对话活动,既是双方多年合作成果的生动延伸,更标志着校企在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迈出新步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企业吸纳优质人才搭建了更为坚实的桥梁。


学生体会

乔希瑞(2025级MTI英语笔译硕士生):作为一名研一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今天参与SAP企业走访的经历让我收获满满。Thomas与Fred两位专家围绕“Dialogue between Industry and Academia”展开的交流尤其引人深思,话题从人际沟通延伸至疫情对交流模式的冲击,更深入探讨了AI对行业、学界的影响。Thomas从企业视角强调的高效时间管理,为我们未来衔接职场提供了实用参考;而Fred从学界角度提出,“AI是人类的镜子,人类才是使用AI的核心”这一观点,更让我对语言学习者的定位有了新思考——结合自身能力驾驭AI,才能传递精准且有温度的语言价值。此外,SAP包容开放的外企文化也让我眼前一亮,为未来实习与职业选择拓宽了思路。


谢骏(2025级MTI英语笔译硕士生):非常开心这次有机会走访SAP上海,SAP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企业资源规划公司,也是世界500强之一。本次走访除了参观他们的工作区域之外,让我感受颇深的是Dr. Thomas Wienold和Prof. Fred Dervin关于跨文化交流及人工智能等话题的探讨,让我了解到企业管理者与学者对相关话题不一样的观点。作为语言人,我们应当在工作中将AI视为“tool”,在学习中将AI当作“critical companion”,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方能变挑战为机遇,成就更好的自己!


沈淑娜(2025级MTI日语笔译硕士生):在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有幸走访了SAP公司。两位教授以轻松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并且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如何看待其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及在AI时代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此次走访令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进一步思考,更坚定了我积极适应时代、不断提升自我的决心。


钟华(2025级日语专业本科生):此次上海SAP企业走访令我深受启发,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让我对产学界合作的现状与未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数字化工具如何显著提升企业运营与跨国沟通效率。在产学研对话和师生座谈中,我尤其体会到SAP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企业决策与创新,以及合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我不仅拓宽了对数字化时代的认知,也更坚定了将语言能力与行业洞察相结合的信心。这次走访经历让我重新思考未来职业方向,激励我在专业学习中融入跨领域视角,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发挥语言者的独特价值。


施一楠(2025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As a freshman at SUFE, I felt greatly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SAP, one of the Fortune Global 500 companies. Upon entering the company, I was completely amazed by its advanced facilities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 which revealed the secret behind SAP's success. The highlight followed — a lively dialogue between Dr. Fred and Mr. Thomas, which immediately captured my attention.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discussion about AI. Dr. Fred regarded AI as a companion that helps humanity make progress, while Mr. Thomas viewed it as a useful tool. Both viewpoints were well-organized and logical, sparking a dynamic exchange of ideas. Although their opinions varied, the core of the conversation converged on the proper use of AI guided by human wisdom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This visit was undoubtedly beneficial to all of us students, as it successfully re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Feeling more determined than ever, I plan to study English with the new perspectives gained from this experience, aspiring to become a language professional in the future.


(供稿:程倩    供图:张羽、吴雅婷    审核:赵珂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