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下午,MTI教育中心在红瓦楼606会议室召开了“新学期工作部署暨翻译学科建设交流会”,会议由中心主任张达球老师主持,翻译团队10余名教师参与本次新学期工作交流。

常洁老师首先分享了参加北京大学技术写作师资研修班的心得。她指出,课程设计应秉持实践导向,融入项目驱动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该研修班涵盖技术写作导论、结构化与模块化写作、DITA实践、技术文档质量评估、AIGC译后编辑、多模态翻译等核心模块,为MTI相关课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常老师特别提到,在企业交流环节,小米翻译中心负责人不仅分享了技术写作与本地化翻译的全流程经验,也指出当前“优秀人才稀缺”的行业挑战。最后,常洁老师总结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上需熟悉语言资产管理与原文风格把控,技术上应掌握Trados与语料库工具使用,同时强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养,为MTI教学与学生培养指明了具体方向。

随后,朱舒然老师就《中国语言文化与汉语写作》拼盘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汇报。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师资组建依托MTI教育中心国家学术外译团队的优质资源,实施“专人专域”授课机制,教师分别专注于国学、哲学、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构建“砖-玉-器-道”四大教学模块;二是实现教学联动,寓教于研,课程设计与学生考核环节同研究生论坛主题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学术实践的有效衔接;三是针对课程大班授课、学生专业背景多元的特点,明确提出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尤其强调对中文的理解能力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郭鸿杰老师以“数智新财经背景下的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为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学校数智新财经建设的内涵和规划,以及在学院整体工作布局下与翻译学科相关的工作要点。随后系统梳理了“十四五”期间翻译学科在师资结构、科研成果、学术影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瓶颈,并指出“十五五”期间应围绕翻译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华学术外译与国际传播、财经翻译智能体开发、高端财经翻译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在课程建设方面,郭老师强调提升学生的研究素养和方法训练,推动研究生课程下沉,向本科生开放,促进教学相长、教研融合,强化课程的研究内涵与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

赵珂院长应邀参加了本次交流会,并代表学院对翻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强调外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与MTI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牢牢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严格对标学校、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在学术成果与建设成效的规划、培育及产出过程中,应做到精准统筹、双向兼顾。同时,赵珂老师也对“十五五”期间翻译学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张达球老师传达了研究生院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学期工作要求:一方面要补齐校企合作短板,提出“住企”培养模式,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鼓励企业专家、工程师走进课堂,助力专业硕士及时把握大模型等前沿科技及行业动态;另一方面,应加强研究生课程质量管控,提出本研一体化课程建设,并传达了研院有关减少学分、增加实践学分等专业学位教学改革思路。
日语系副系主任穆欣老师就“走进企业”培育项目及相关调研活动进行了介绍。他提到,文科生应当主动走进企业,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了解企业运营,推动自身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积极融入职场。此外,他还分享了企业调研与政府调研的后续规划及参与方式。
刘向军老师简要分享了近期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渊源》的英译本的翻译经验。他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高端翻译人才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这也为MTI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刻启示。
最后,与会教师围绕项目推进与学生培养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重点聚焦“拼盘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路径与优化、MTI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常见问题与实践报告的撰写规范等关键内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通过本次深入交流,与会教师进一步凝聚共识:在“三大一新”(大变局、大数据、大时代、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翻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必须立足“跳出翻译看翻译”的宏大视野,深刻把握财经翻译在推动中华经济文明国际传播、服务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从传统文本翻译向服务国家经济话语对外构建、中华经济文明海外传播的“大翻译”战略转型。与此同时,应积极呼应上海财经大学“数智新财经”战略布局,不断加强财经翻译智能体的研发与应用实践,深化跨学科协同与产学研融合,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发展与高端财经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扎实的数据平台与科研支撑,切实做到借财经之势、顺数智之趋、聚跨域之力,全面开拓MTI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格局。
(供稿:潘贵生 供图:赵冬梅、李澜 审核:郭鸿杰 编辑:夏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