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知行合一|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赴日本大阪世博会开展海外田野调查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5日至9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赴日本大阪世博会开展田野调查。此次田野调查依托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署的《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的世博会国家形象构建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旨在解析国际多边秩序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的文化符号,探讨区域文明共同体构建的合作机制,探索数字时代国际文化治理的新范式,为提升我国在大型国际活动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提供学理支撑与战略建议。

出访前,外国语学院院长、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课题负责人赵珂教授带领课题小组成员李健教授、程倩副教授、吕雷宁副教授及两位研究生陈锦洛(2024级日语语言文学)、刘韩碧(2024级日语笔译)开展了四轮线上讨论,明确并详细规划了研究主课题与多项子课题设计。课题团队依据全球南方与文明互鉴视角,重点聚焦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相关国家场馆。在此基础上,李健教授对团队成员进行了语言景观数据采集的专项培训,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高效推进,系统地走访了公共空间、独立国家馆、联合国家馆及主题馆,共计覆盖独立国家馆21个(如中国、日本等)、联合馆7个(包括北欧、波罗的海、非洲等35个国家)、主题馆3个(女性主题馆等)、国际组织展馆3个(东盟、欧盟等)。研究团队对场馆的语言景观、文化符号及互动体验进行了深入观察与细致记录,并通过照片和视频多维度呈现展馆的空间布局与展示内容,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素材。

本次师生联合开展海外田野调查,是外国语学院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举措。该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场域中深入观察、切身感知并系统记录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与全球视野。同时,教师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反思,进一步深化对国际文化传播规律和国家形象建构机制的认识,实现了田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有机融合。

本次调研尤为关注来自亚洲、非洲及拉丁地区国家展馆的呈现内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对这些“全球南方”国家在世博会平台上的自我表达与文化叙事进行解析,研究团队能够更好地探讨其在国家形象塑造、区域协同发展及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实践与策略。这不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还致力于从学术层面为这一愿景提供实证支持与路径参考。

基于田野调查所获取的一手语言景观与文化符号材料,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术视角的分析范式,并为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各国推动文明互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2025年大阪世博会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为主题,围绕“健康生活的多种方式”和“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两大核心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大阪世博会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大阪梦洲举办,158个国家及地区以及7个国际机构参展,预计吸引约28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展区涵盖公共空间、独立国家馆、联合国家馆及主题馆等多类展馆,旨在促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与对话。


学生心得

陈锦洛(2024级日语语言文学)

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研究生,我有幸参与了大阪世博会的语言景观调研项目。这场融合学术与趣味的旅程,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彩色窗户,让我在工作和游玩中收获了双重惊喜。

还记得那天早晨,我们背着相机兴奋地踏入世博园区,立刻被眼前热闹的景象所吸引。各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场馆设计映入眼帘,虽然每一个馆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但每进入一个场馆都觉得等待是值得的。中国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灵感,巧妙融合竹子、汉字等文化符号,将古老智慧与当代科技完美结合。场馆内中文为主导,辅以英文解说,既彰显文化自信,又体现了国际化的沟通意识。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国家的场馆这么受欢迎,自豪感油然而生;日本馆则呈现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环形木质结构搭配半透明立面,日英双语标识柔和而协调,处处体现着“循环与互联”的理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馆内将hello kitty与绿藻融合设计的形象,日本动漫文化与循环理念的结合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新加坡馆宛如一座立体雨林,外立面覆盖200多种植物,语言标识清晰融入自然氛围,展示了绿色零碳的未来城市愿景。在新加坡馆可以写下自己的梦想,并以电子气泡的形式放飞,体验感好极了;比利时馆以“水”为灵感,纯白外观宛如冰盒,通过“生命之环”等装置强调健康与再生,多语言解说充满人文关怀。乌兹别克斯坦馆则以“知识花园”为主题,木质结构向丝绸之路致敬,语言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甚至通过NFC技术让游客互动了解每根木材的故事。

这次调研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既是在完成学术任务,也是在享受一场文化盛宴。白天,我们认真拍摄各个场馆的语言景观,记录下不同文字的组合方式;休息时,我们就像普通游客一样品尝大阪美食,为精彩的展演欢呼鼓掌。回到酒店后,大家一边整理照片和数据,一边兴奋地讨论当天的见闻,这种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所有的知识都变得鲜活起来。

回顾这段旅程,我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体会。世博会就像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讲述着精彩的故事。而我有幸成为这些故事的记录者和解读者,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每当我翻看调研时拍摄的照片,都会想起那段充满欢笑与发现的时光。这次旅程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更发生在每一次用心的观察和交流中。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继续在语言文化的世界里探索更多可能。


刘韩碧(2024级日语笔译)

漫步在大阪世博园的环形步道上,关西夏日的阳光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展馆镀上了一层熠熠光辉。作为一名日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参与此次世博会的实地调研,于我是一段难得的经历。尽管逐一探访了多个国家的展场,最让我驻足深思的,仍是中国馆与日本馆在展示理念上既相似又迥异的文化表达。

我有幸于同一日先后步入了中日两国的展馆。中国馆将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嫦娥探测器取回的月壤样品与“蛟龙号”深潜体验舱并列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动态影像与数字化《耕织图》长卷徐徐展开,既呈现出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又延续了“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整体叙事宏大、气象恢弘,在视觉与理念层面都给人以深刻震撼。

转而来到日本馆,则仿佛踏入一个循环再生的微观世界,将环保理念融于每一处细节。厨余垃圾转化为清水,藻类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生长,再生材料经3D打印变成实用器物。没有宏大口号,却用可触可感的技术细节和精巧的空间设计,让人在行走体验间自然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两馆风格迥异,却共同传递出东方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中国馆长于以整体性叙事传承智慧、诠释未来;日本馆善于借细节技术和系统设计分解理念、贴近感知。一个重宏观整合,一个精微观实现,却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上异曲同工,共同体现出东方价值观中与自然共生的愿景。

夕阳渐沉,我立于世博广场中央,看不同肤色的观众往来穿梭于各馆之间,忽然深切体会到,世博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展示科技进步,更在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世博盛会终会闭幕,而文明之间的对话,却将在每一个愿意倾听与交流的心灵中长久延续。


(供稿人:程倩、陈锦洛(学)、刘韩碧(学)    供图人:程倩、吕雷宁    审核:赵珂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