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经典的生成和传播”专家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0

628日,在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支持下,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经典的生成和传播”专家论坛。论坛邀请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生成的复杂性、唯物史观与或然历史小说叙事、马克思与艺术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马克思主义与法国左派知识分子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诗学革命等话题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探讨文学经典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

外国语学院院长赵珂教授代表学院向各位专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她从中外文明互鉴的高度,高度评价开展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经典对话交流的意义,并感谢各位专家对上财外院文学团队建设的支持与指导。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冒佩华教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重大价值,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后亮教授做了题为《“变体、补充或批判”:表层阅读对症候式阅读的挑战》的发言,聚焦于马库斯和贝斯特对症候式阅读的批判,以及两人关于从发掘深层意义转向对关注文本表层的倡导,进而探讨了症候阅读特征、转向表层阅读的动因以及表层阅读对文学批评的意义。

加拿大布鲁克大学Andrew Pendakis副教授做了题为“Actually Existing Marxist Culture: Late Soviet Communism and the Ideal of Aesthetic Freedom”的发言,指出西方对苏联共产主义存在严重认知偏差:虽然苏联艺术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管控,但其通过经典作品的大众化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教化理想的普及,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民主化,并在此基础上,质疑了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对“自由”的狭隘定义。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锋教授做了题为《历史铁律与蝴蝶效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或然历史小说的对话》的发言,指出尽管或然历史小说常聚焦个人偶然因素,但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通过边缘群体来重述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批评方式(即挖掘不在场信息的症候式阅读)存在共通之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解析这类作品的可能性叙事,有助于拓展文艺理论维度,深化对历史认知的辩证思考。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做了题为《威廉·莫里斯艺术社会主义思想刍议》的发言,探讨了威廉·莫里斯从唯美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先驱,将艺术自由与人的解放相联结的过程。受马克思主义启发,莫里斯站在19世纪末英国的现实土壤中高举反叛的旗帜,借助于中世纪的文学、历史与审美传统,展望了面向未来的乌托邦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姚云帆教授做了题为《对马克思—阿尔都塞理论的发展:福柯1970年代早期的权力学说》的发言,指出福柯权力理论对阿尔都塞国家理论的继承,揭示了权力结构与经济体系的分离。通过分析中世纪“王家正义”向现代镇压机器的转型,福柯指出权力通过法律重构与知识生产实现自我再生产,形成兼具宏观合法性与微观渗透性的网络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国静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革命》的发言,指出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诗歌的互动长期被忽视,并从庞德、威廉斯、茹科夫斯基和奥本等两代现代主义诗人的抒情诗和史诗创作出发,探究了现代主义诗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历史观和文艺观的回应。

   

在专题发言结束后,专家们与现场师生围绕马克思主义、症候式阅读、美学自由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度交流。

论坛最后,外国语学院谭琼琳教授做总结发言,高度赞扬了六位学者从文本阐释范式、苏联文化民主化实践、或然历史小说叙事、艺术社会主义思想、福柯权力理论演化、现代主义诗学革命等维度展开的深刻探讨,指出了上述研究共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的当代阐释空间与对话框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持久的阐释力与生命力。


(供稿:管海佳    供图:李千玉    审核:杨国静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