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困惑:语言阐述型学术之未来(1)——羽田正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年纪念座谈会侧记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0

5月6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科研实验大楼B117教室举办纪念座谈会,以“语言阐释的边界与可能”为主题,梳理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羽田正教授跨越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在这场长达2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中,羽田教授以个人学术研究史为镜,折射出语言阐述型学术的方法论嬗变与时代困境,并发出“研究的界限,是因为周围都是相近的研究人员(如日本研究者同行)”的警示。

羽田正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履历,将其学术生涯分为五个关键契机,本次座谈会为大家分享了前三个学术转型的契机。

羽田先生的学术轨迹始于1979年至1980年的东洋学,在座谈会开场,他向大家展示了导师赠予他用于学习波斯语的德语教材。1980年11月至1983年7月,羽田先生在法国巴黎留学,这成为了他学术研究之路上的第一个契机。回国后,羽田先生于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在京都橘女子大学任教,1989年4月,他迎来第二个重要契机,担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西亚部门副教授,开启了从事亚洲地区(地域研究)的研究生涯。“9·11”事件震惊世界,也成为了羽田先生研究生涯中的第三个契机。他先后发表了《“伊斯兰世界史”的解体》《“伊斯兰世界”的创造》等著作,后者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此后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世界史”。

此后,羽田先生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大型研究项目。在“东亚的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项目中,与中国史、朝鲜史、日本史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借助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开展东南亚和南亚调查,出版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著作,尝试突破传统地域框架,从新视角理解世界历史。不过,他也意识到这一时期研究存在的局限,比如多与日本研究者合作、国际交流中语言障碍影响深入探讨等问题,同时也发现将日本历史融入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他在2011年12月开始涉猎到国际化与全球史相关研究领域,此后,一直致力于跨学术领域国际合作的相关研究。

                  

在本次座谈会上,羽田先生分享的内容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大家踊跃提问,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研究领域方法的融合。上海财经大学吕雷宁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乔颖副教授、同济大学胡琪副教授、复旦大学刘佳琦教授、同济大学刘晓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许珩副教授、浙江大学夏瑛老师、复旦大学赵彦志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钱晟老师、华东理工大学梁海燕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杨本明教授等纷纷提问并分享了各自的感想。

我校日语专业大二学生包昕婧同学向羽田先生请教,如何面对现今社会文科无用论盛行、文科求职难的现象时,羽田先生耐心解答道,文科是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兴趣的人文领域,与社会需求是有一定错位的,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文科无用论,80多年过去了,文科无用论依然有其市场,但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消除这种认识的落差,而在于认识到正是文科守护的那些“无用之用”,技术发展才不致迷失方向。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文理协同,羽田先生鼓励大家保持开放心态,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推动学术发展。外国语学院张厚泉教授主持了本场纪念座谈会。


(供稿:鲁俏楚(学)、张厚泉    供图:夏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