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于红瓦楼加里·斯奈德研究中心146室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群体可以拥有信念态度吗?”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松青主讲。

讲座背景与核心问题
刘松青老师在讲座伊始便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群体是否真的可以拥有信念?”,这一问题不仅是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信念归派给群体,例如“欧盟相信美国是解决俄乌冲突的关键力量”或“阿里巴巴相信收购某公司有利于发展”。然而,这种归派是一种隐喻,还是群体真的可以像个体一样拥有信念态度?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哲学讨论。
群体信念的哲学争论
刘松青老师详细介绍了关于群体信念的两种主要哲学解释:汇总论和非汇总论。汇总论认为,群体信念是群体成员个体信念的汇总,而非汇总论则认为,群体信念是独立于个体成员的集体信念。刘老师特别提到,汇总论可以进一步分为简单汇总论、开明汇总论和复合汇总论。简单汇总论认为,群体信念的存在依赖于大多数或所有成员的信念;开明汇总论认为,即使只有少数成员或执行者持有某种信念,也可以将其归派给群体;而复合汇总论则要求,群体的每位成员都知道某个或某些公共的知识。然而,这些理论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例如,开明汇总论无法很好地解释群体信念与群体谎言的区别,也无法应对群体成员之间信念分歧的问题。复合汇总论引入“公共知识”的概念来解释群体信念的观点同样带来了理论上的复杂性,例如公共知识的定义可能导致无限后退的问题。
群体接受与群体信念的区别
刘松青老师进一步探讨了群体接受与群体相信的差别及相关实践意义。他指出,群体信念不仅仅是以真理为目标,也以理由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还涉及到群体的利益、团结和发展,兼具规范性的维度。他认为,群体信念可能与个体信念不同,它是基于群体的共同承诺和行动导向。
文学与群体信念
刘老师还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群体信念的表现。他指出,文学作品中的群体行为、集体无意识和集体记忆等主题,往往与群体信念密切相关。通过哲学视角的切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群体行为和社会现象。例如,鲁迅的《药》通过描写国民性和集体无意识,揭示了群体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
互动环节与总结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谭琼琳教授与刘松青副教授讨论展示了群体信念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强调了跨学科结合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指导,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群体行为和社会现象,从而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提供新的洞见。学生们积极提问,探讨了群体无意识对个体的影响、群体信念与群体责任的关系等问题。刘老师强调,群体信念的形成和表征具有独特性,它不仅仅是个人信念的简单汇总,而是基于群体成员的反思性理由和公共理由。群体信念的生成过程涉及到对个体信念的比较、筛选和总结,最终形成一种高阶信念。

本次讲座不仅为听众提供了关于群体信念的哲学思考,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刘松青老师的深入分析和生动讲解,引发了在场师生对群体信念问题的深刻思考。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供稿:刘馨文(学)、杨子莹(学) 供图:付筱婷 编辑:夏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