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MTI教育中心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沙龙暨工作部署会议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5-02-27浏览次数:10

2025年2月25日,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在红瓦楼426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春季学期首次教学沙龙暨工作部署会议。会议由副院长郭鸿杰老师主持,MTI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出席。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节点,郭鸿杰老师立足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全局,系统部署了MTI教育中心未来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数智化转型;二是提升翻译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激发师生内驱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专业品牌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四是探索与国际知名翻译学院合作新路径,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五是加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营造互相尊重,彼此成就,昂扬奋进的生态工作氛围。

围绕上述重点,会议明确了新学期六项具体举措:建立研究生翻译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推进翻译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组织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科研教学项目、制作“用外语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系列短视频、策划“吾爱吾师”译者访谈节目、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等。

在“AI赋能课程教学”专题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数智时代翻译教育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形成多项建设性意见:

推行项目驱动式学习(PBL):有教师提议采用PBL模式,以真实的翻译创新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度转化与增值教育。

构建人机协同共生教学模式:重新认识大模型的角色,发挥大模型在教学研究中伙伴、助手,甚至教师的多重角色,从而提高翻译效能。此外,在具体实践上,译者可专注于高价值内容的翻译,同时让机器承担处理低价值内容的任务。

提升AI工具在翻译文本批判性分析中的应用:教师们探讨了如何借助AI工具引导学生对翻译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及人机翻译产品的对比分析等,培养其独立思考与逻辑思辨能力。

开展机器翻译错误类型梳理研究:有教师提出要关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的梳理和研究,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由此推进大数据模型语言处理的精度。

探讨AI对课程考核和评价的影响:教师们讨论了AI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提出应重视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的转变。

拓展AI在口译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有教师谈到利用AI模拟口译场景,进行同传、交传训练,同时提供即时反馈与评估,提升口译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们还提出了融合多模态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编写数字教材的建议,以及加大业界专家走进课堂的力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与职业素养。

另外,教师们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机优化中、日、英等多种语言的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的跨语言交流能力与语言综合运用效能。通过设计多语言对比分析课程、开展跨语言翻译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也有教师提到了机器对语言的敏感度话题,并提出研究机器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中的细微差别、情感色彩等,有助于更好地利用AI技术辅助翻译教学,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最后,教师们还就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了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教师要回归教育初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既能精准译介财经专业知识,又心怀“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大爱的高级财经翻译人才。

本次会议明确了MTI教育中心新学期的工作重点与任务,在AI赋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系统性思考,为学院翻译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后续,MTI教育中心将按照会议部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探索AI与翻译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翻译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供稿:卢静    供图:申力遥    审核:郭鸿杰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