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上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郭国良教授应邀做客上财外语明思讲坛,以破解《一个小时的故事》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为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学译家得是一名侦探”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郭教授指出翻译就是理解和表达的问题,但在文学翻译中,理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文学译者,理解是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成为一名侦探,解开作者在文中布置的迷局。接着郭老师从微观层面切入,带领大家层层剖析了The Story of an Hour这篇短篇小说所蕴含的语言、修辞和情节设置等多方面问题,分析细致入微,鞭辟入里。他强调,文学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美感,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同时,郭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对小说中的疑难词汇和复杂句式进行了详细讲解,展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水平。
精读环节结束后,郭教授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了对文学翻译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郭教授耐心倾听,逐一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他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不断挑战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讲座结束时,学院三位老师分别对郭国良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就翻译技能提升给同学们提出建议。赵冬梅老师表示,郭国良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从语言、结构和思想等层面都领略了文学经典的魅力,她非常认同“优秀的译者首先要是一名老练的读者”这一观点,并鼓励同学们加强理解,分析和语言驾驭能力。
卢静老师在听完讲座后有感而发“翻译乃大道”,并提出翻译要做得好,学生们也需要在理解、分析和逻辑层面提高水平,希望大家继续在翻译这条大道上越走越远。
最后,外国语学院张达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郭国良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敬业精神,并对同学们在文学翻译领域的积极探索表示赞赏。最后还特别指出虽然财经文本与文学文本的翻译有所区别,但翻译功底却是共通的,文学翻译对文字的品味和理解正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文学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家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领会郭教授的讲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讲座不仅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翻译的魅力与挑战,也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通过郭国良教授的精彩讲解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大家不仅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还激发了对文学翻译的热爱与追求。
学生感言
刘一辰:参加了郭教授主题为“文学译家得是一名侦探”的讲座后,我感到收获颇丰。在郭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逐句细读了文章The Story of an Hour,惊讶地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精妙且高级,蕴含许多未曾察觉的隐喻和反讽等手法。从细微的标点符号到单词的选择,再到段落之间的巧妙呼应,文学经典的魅力跃然纸上,吸引我们用心去体会、挖掘和揣摩,这或许是机器永远无法完全复制的艺术。讲座最后,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一名优秀的译者必须首先是位经验丰富的读者。”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翻译工作的精髓,要想做好翻译,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理解能力,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领会原文主旨,再去思考如何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本次讲座不仅让我再次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并且激发了我对于探索文学翻译的浓厚兴趣,为未来的翻译实践指明了方向。
江训喆:这次的文学讲座我受益良多,郭老师从文学解读的角度,借助 The Story of an Hour这篇文章来跟我们分享作者的遣词造句,其中蕴含的翻译的技巧原理以及文章背后的主题。短短一篇文章里却包含了许多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无疑拓宽了我们MTI学生的翻译思维,让我们从语句和词汇本身跳脱出来去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作为MTI的学生,文学翻译可能并不一定是我们日常翻译中的大头,但是文学翻译和文学解读的技巧能“软化”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在财经翻译中能有更加灵活敏锐的思考方式,进而能有更好的翻译表现。
李佳欣:参加郭国良教授主讲的讲座,我深感文学翻译的魅力与挑战。郭教授以《一个小时的故事》为例,生动诠释了文学译家需具备的侦探精神。在讲座中,我领略到郭教授感受到他对文学翻译的执着与热爱。他强调,一名优秀的译者必须是一名老练的读者,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作情感、意境的深刻理解和再创造。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文学翻译是一门需要深厚语言功底和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字斟句酌的能力,在我们进行财经翻译中同样适用。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努力在翻译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张志鹏:非常有幸今天能够听到浙大郭教授的讲座郭老师,三个小时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他在讲座中说到:文学里every word counts,每一个用词都体现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也启示着我们在阅读外国文学原著时,必须细细品味,不能囫囵吞枣。并且这个道理对我们MTI专业也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才能更好更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实现翻译“对等”。翻译路漫漫,我们还需要多多向前辈们学习。
(供稿:杨茗(学)、李佳欣(学) 供图:陈亚楠(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