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文学教研室文化沙龙第六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11-20浏览次数:46

20241112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教研室主办的文学沙龙第六讲在红瓦楼146室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特邀教研室成员宋明副教授,围绕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羊孩贾尔斯》,深入探讨了新物种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文学中的多重思辨。

老师首先回顾了巴思的文学创作历程,强调巴思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巴思不仅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也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科技进步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对《羊孩贾尔斯》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宋老师引入了“新物种”这一概念,强调了在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对人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重新定义。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尔斯,作为一个通过基因工程诞生的“羊孩”,不仅挑战了传统的人类身份认同,还引发了对科技伦理和未来社会的深刻思考。宋老师指出,贾尔斯的诞生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对人类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在分析小说的同时,宋老师还引入后人类主义理论,探讨在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可能面临的职业替代问题。后人类主义强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能会与机器、基因改造生物等新物种共存,这将重新定义人类的身份和存在意义。宋老师进一步强调了文学作品在科技时代的价值与作用。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和哲学反思,有助于引导社会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伦理底线。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更应承担起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反思,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互动交流环节,围绕科幻小说的古今贯通,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生产,互文性的重要作用等问题,宋老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她指出,古代神话中的创造神话与现代科幻中的基因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对生命起源和人类命运的探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和未来的向往与恐惧。这种互文性提醒我们,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

本次文学沙龙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深化了大家对新物种与人工智能发展在文学中的影响的理解。宋老师的讲座不仅深化了大家对约翰·巴思作品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教研室继续在推动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稿:杨肖    供图:夏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