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寓教于创,寓教于新——翻译教研室举办讲座研讨活动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10-28浏览次数:42

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变革中,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伴随着这一变革,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0241025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庆华老师应邀莅临上财外语明思讲坛。在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讲座中,冯庆华教授提出了真知灼见的个人看法并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案例实践讲座由郭鸿杰副院长主持,翻译教研室团队教师及学院部分教师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冯老师强调了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在语言服务方面。近年来,包括Chat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智谱清言、云雀大模型和通义千问在内的一系列语言服务平台相继推出,并迅速迭代。这些技术不但提升了语言处理能力,更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引发高校教育范式的新一轮变革

在高校教学方面,冯老师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新兴技术,更新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在语言数据应用,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以及数字技术辅助的多模态教学应用三大重点领域,冯老师结合大量实践应用案例,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使用微词云制作主题词云图、使用文心一言辅助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使用云雀大模型图片、通义万相短视频等助力中国文化传播等。

在讨论环节,多位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展望。李澜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拓展人类能力的同时,对高校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进一步变革的要求。刘向军博士分享了人工智能介入翻译过程后对教师带来的困惑和挑战。乔晓妹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教师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创新,更需要强调脚踏实地、勇于试错的治学态度。郭鸿杰教授指出,教师围绕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探索应面向未来、提前规划,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高校不仅要加强技术应用,更需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应在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供稿:卢静    供图:付筱婷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