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晚,加里·斯奈德研究中心“中西互鉴”系列讲座第十三讲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红瓦楼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谭琼琳教授和学生仇曹晟主持,并有幸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格老师,为我院师生们带来了题为“「泰西儒士」与「中国哲学家」:明清之际的中西思想交流”的精彩讲座。讲座内容简洁系统,深入探讨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相遇与互鉴。
王格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系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后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介绍了西方传统内部的思想变革,“西儒”来华后与中国士大夫的互动交流,以及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等内容。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历史进入“全球时代”,中国士人也因此有机会深入接触欧洲的哲学传统。
随后,王格老师介绍了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文化策略,特别提到新教改革对天主教内部革新的刺激作用,如16世纪特伦多会议中关于是否可以朝拜圣人的讨论。这些革新直接影响了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策略,耶稣会士最终采用“补儒易佛”的策略,以“西儒”的身份与中国知识分子交流,并引入西方学术思想。与此同时,他们大量借用了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思想资源。讲座中,王老师还谈到了利玛窦开始使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并介绍了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一书。
接着,王格老师讲述了“西儒”学习中国哲学的历程,探讨了“哲学”一词的来源,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他详细介绍了“哲学”这一学科名称的译名由来,并谈到“泰西儒士”对于《四书》等儒家经典的持续翻译工作,这项事业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让中国哲学在西方知识界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了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
讲座最后,王格老师谈及中西思想交流中的误解和局限,如双方信息传递的障碍,以及保守思想的制约等,最终导致明清之际第一次全面的中西文化交流遗憾中断,直到19世纪晚清时代才得以重启。然而,彼时世界格局已与明清之际大相径庭。王老师回到“中西文明互鉴”的主题,鼓励同学们关注现代社会的问题,关怀当下,展望未来。
在随后进行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见解,王老师也都一一细致解答。学院副院长杨国静教授和日语系副系主任穆欣博士全程参与讲座,会后与王格老师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启发了大家对“泰西儒士”与“中国哲学家”在中西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的更深层次思考。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泰西儒士”和“中国哲学家”之间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王格老师的精彩讲解激发了在场师生对中西文明互鉴的更深理解,并希望大家能将思考付诸实践,推动不同文明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供稿:刘素春(学)、陈妍如(学) 供图:岳晓茜(学)、 赖博鸿(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