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文学教研室文化沙龙第五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10-12浏览次数:53

2024108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红瓦楼146会议室举行“文学教研室系列讲座”第5讲。此次沙龙邀请教研室成员管海佳博士,就其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虚拟世界的叙事认知:当代西方沉浸诗学及其问题》进行深入分享。

讲座伊始,管海佳博士提到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一词开始受到叙事研究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叙事学的跨媒介理论建构的趋势。她指出,虽然各种“沉浸”理论的侧重点与阐释方式各有不同,但均以虚拟叙事的读者/用户体验及认知过程为基点,试图摆脱经典叙事学局限性,开启叙事研究的数字转向。其中尤以简妮特·穆雷、玛丽-劳尔·瑞安与迈克尔·海姆的“沉浸”理论为代表,并分门别类地详细阐述了三位学者的沉浸诗学理论。

讲座中,管海佳博士指出:简妮特·穆雷的“低技术”沉浸是游戏元素与叙事认知的融合视域,旨在创造经典文论与数字文论的一种兼容态。玛丽-劳尔·瑞安的广义沉浸诗学是跨媒介的广义诗学,其中包含美学共同体的概念,指让叙事研究超越媒介,回归叙事性本身,而非让不同的媒介垄断不同叙事形态的阐释。而迈克尔·海姆的“高技术”沉浸则是感性审美转向,给予用户一种近乎无媒介的体验,即“真实”的显现与“虚拟”的消失。

讲座最后,管海佳博士总结了沉浸诗学在高科技虚拟产品、基于屏幕的电子环境和传统文本三者中的应用,沉浸诗学的跨学科优势和上述三位学者的沉浸诗学的异同,表明沉浸诗学未来在跨学科和本地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交流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反响热烈。杨国静教授结合广义上的文学批评,讨论了沉浸诗学中低技术与高技术的区分与尼采的“醉境”和“梦境”的联系。王玮副教授就传统文本研究方法与此次讲座的沉浸诗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汪小萍博士就沉浸诗学理论在传统经典文本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Kwinten Van De Walle博士侧重讨论高技术沉浸与传统媒介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效果。最后,谭琼琳教授探讨了沉浸诗学与生态诗学之间的关系,指出该理论在诗歌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发展空间。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师生提供了接触学术前沿、增强学术思维的平台,展现了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诗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学术活动,共同推动外语学科建设发展。


(供稿:孙泽熙、罗思雨)    供图:孙泽熙)、夏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