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研室第三期文化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06-06浏览次数:51

202464日下午,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教研室主办的文化沙龙第三讲在红瓦楼146室召开。此次沙龙邀请教研室成员Kwinten Van de Valle老师,就奥利弗·哥德史密斯的小说《韦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 插画中的女性人物——索菲亚和奥利维亚进行深入分享。

Kwinten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主线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他对插画艺术与小说叙事的前沿探索。首先,他以插画阐释的转向和创新展开主题,在解读原始文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印刷出版商罗伯特·赛尔和约翰·贝内特如何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改编,进而将其打造成时尚和高端消费品。

接着,他分析了插画叙事的多维意旨。他认为,插画不仅作为装饰而存在,其中的细节和背景环境设计,配合文字中的情节和对话,呈现了不同人物的特质和内在品质,能够加深读者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画中的细节、色彩和构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美德和道德的审美标准,进一步提升了人物形象的理想化效果,呈现出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的密切关系。

最后,Kwinten老师指出,作为文学视觉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插画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因为它们提供了大多数插画版本所缺失的批评视角,隐含着相当程度的阐释与改编功能。视觉文化可以积极地重塑文学原文,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跨领域的阅读体验。

Kwinten老师在讲述中引经据典,寻根溯源、深入浅出、幽默诙谐。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踊跃参与了讨论。

报告分享结束后,202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叶文琪同学以“汽车城爱歌:多米尼克·莫里索‘底特律三部曲’中的城市记忆”为题,做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结项汇报。

汇报中,叶文琪同学指出底特律作为美国“锈带”代表城市转型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一直吸引着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而剧作家莫里索也正是意图通过“底特律三部曲”来书写城市的历史、现实困境,从剧场的角度提请广大读者、观众来共同关注底特律难题。因此,其研究将重点关照系列剧所具备的重要现实意义,立足于但不囿于戏剧本体研究,将多米尼克·莫里索的戏剧文本及其舞台演出置于政治、经济、历史、甚至是社会学的广泛语境中加以审视,从跨学科的视域下来考察相关剧目如何有效再现了美国“锈带”的历史及其现状。

 

本次分享活动是文学教研室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未来,文学研究可以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促进跨学科合作和交流。通过与艺术、历史、商业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作,我们可以开展更加全面、多元化的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为文学研究带来更加丰富和深远的影响。


(供稿宋明、叶文琪 供图:夏润 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