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外国语学院党委走进“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04-04浏览次数:7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20244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全体教师走进“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本次展览通过9个章节的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附以部分实物展品,全面展示红旗渠修建过程和丰富精神内涵,生动诠释红旗渠精神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我院教师在参观完展出之后,深深为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更加坚定了在未来干事创业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排除万难、迎难而上的决心,更加以奋斗姿态开启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助力学校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师感言:

张海蓉:红旗渠,在我之前的记忆中只是一个名词,所以当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展示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水利工程。这是一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学习的历史。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对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同时,红旗渠精神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虹慧: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展》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当年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修建这条“人工天河”的建设历程和丰富精神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将其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在工作中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晓梅:校史馆《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的火热生活。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靠着“一锤一钎”、“铁锹扁担”,劈开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凿出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参观中我们深深地为这一伟大工程所震撼,更深深敬佩老一辈红旗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努力提升学科发展。


孙艳:红旗渠精神巡展通过光影图片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震撼和感慨的历史画面,太行山祖祖辈辈饱受干旱的林县地区,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穿越太行山的悬崖峭壁,终于胜利完成了引漳入林工程。当时的艰难险阻跃然在这些光影照片之上,住山崖、宿石缝、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造炸药、烧石灰、制水泥、编抬筐;即便条件艰苦,民众干劲十足,工具改良、野菜充饥、山间运输、土法测量、打擂台评先进,发挥各种智慧,因地制宜推进工程。这些纪实的光影照片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面临世界的新格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我们依旧“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


(来源:外国语学院党委    供图/编辑: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