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打开知识之门 用思辨推开世界之窗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14-04-22浏览次数:414

                                          ——外语系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易桐宇 

    在2013年里易桐宇日复一日践行着自己的平凡角色:一名勤思笃行自我磨砺的英文辩手,一名关注社会民生学以致用的思考者,一名默默服务绽放青春的分团委副书记,一名将社区英语教育视为己任的志愿者……而坚持与奉献又让2013年的她显得与众不同: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第十七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世界大学生辩论赛手、五角场文化社区外语学校策划者……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与众不同不断塑造着她,让她从集体中汲取到力量从容面各类挑战,2014年她又进入到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这让她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走得坚定走得更远。

从爱表达到会思考
    参加上海财经大学英语演讲与辩论协会是爱表达的易桐宇在大学里学习的第一站。在“宏辞论道,纵横天下”的口号充溢着英语辩论赛中,易桐宇意识到英语辩论赛较量的不仅仅是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辩手的豪情,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知识面、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炼的概括能力。刚进辩论队时,易桐宇深感自己知识面的狭隘,对于很多社会热点话题都只知皮毛,人云亦云,因而导致在英语运用上拘泥书本,脱离生活,匮乏生命力。易桐宇没有怯于自己的局限,而是为自己做了一个辩论训练计划:坚持课余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坚持每天浏览《经济学人》《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认真关注社会民生和世界热点,积极参加各类调研活动学会批判思考和逻辑分析,积极参加各类调研活动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简洁有力、鼓舞人心的语言传递出自己思考结果。于是在训练中她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公民权利的界限、了解了我国税收制度的设计原理,讨论过医学道德的内涵……最终能够在任何一个辩论题下流利自信地完成上台的七分钟陈词。
    作为辩手,易桐宇意识到实战经验的重要性,一有机会她会参加各类辩论赛,并多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辩手进行交锋和交流,在实战中提高自己。2013年初她赴韩国参加亚洲议会制辩论培训,她体会到了韩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的独特性;2013年11月她前往日本参加日本大学生全国联赛,她感受到了日本的辩手重视细节、严谨认真以及他们对数据论据考证严谨性;2013年12月她前往印度参加每一个辩手心中的“奥林匹克”——世界大学生辩论赛,这一次她不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辩手一起探讨国家福利政策、与澳大利亚莫纳什辩论协会一起争论司法正义的标准,还向牛津、哈佛大学的辩手请教了社会融合社会多元的问题。在这次大赛中虽然各国选手在语言表达,思想深度上仍有不小差距,然而也是这场智慧的碰撞让她看到了话语的力量。她感慨地说“以往,我们认为辩论是纸上谈兵,只有走出国门与人交流,才发现我们的话语代表了我们,是我们所受教育、所怀价值观念、所浸蕴过的文化最真实的展现。”
    正是这种善于挑战自己的勇气和对辩论的深信理解,使得易桐宇能够从容面对一场又一场的比赛,2013年她和她的团队获得了十七届“外研社”英语辩论赛华东地区冠军和全国一等奖,获得了2013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华东赛区和全国总决赛冠军,精采的辩论得到“新华社”、“搜狐教育”、“腾讯教育”等多家媒体采访。

从会思考到关注民生
    如果说辩论赛让易桐宇学会了思考与关注现实,校学生处、团委的暑期实践项目又为易桐宇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思考、探索、研究的平台。从大一的第一个暑期开始,易桐宇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项目,开始自己对社会的独特思考过程。2012年她针对医患问题频发、医学道德遭受质疑这一社会热点参与了医疗服务观测团队,走进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用了一个暑期的时间观察病人与医生的真实互动。在观测中,为了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她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从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医疗理论政策等角度去观测问题,对公立医院建设和协调医患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意见,书写的实践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优秀实践项目奖。而这只是易桐宇对医疗服务事业的关注开始,在医疗服务观测期间她注意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病人——临终病人,他们的心理同衰弱的身体一样需要得到护理。于是易桐宇走进临终关怀病房,陪伴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确信他们是被关注被惦记着的,陪他们体面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关怀临终病人引发了易桐宇更多的思考,她意识到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太渺小,开始探索是否有可以更好解决人们养老治病问题的办法。2013年4月她组织成立了“生命驿站”分队,正式开始探究临终关怀的新模式。在这一年中她和她的团队走访考察了多家公立敬老院、民营养老院、养老社区,了解老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状况、收集各类资料分析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国家扶持状况以及市场前景,并结合他们所学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设计出社会可行的临终关怀模式。考虑到中国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保守的消费习惯,她选择在借鉴西方临终关怀模式之余,采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病床”上门养老服务,可以通过社区集合、定时上门的方式来节约成本,又为临终病人提供在家踏实安心的感觉。这项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上海财经大学优秀项目奖,同时也为之后她参与全国商务英语项目大赛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创意来源。2013年11月,她进一步探究“家庭病床”的可行性,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细致分析,对宏观市场的准确把握,这份构想更加成熟了,并在广州举办的众财经高校间的商务英语项目大赛中,获得到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以及商务届人士的认可,使她先后获得华东赛区冠军和全国总决赛的冠军。这一次的成功也让易桐宇更加深刻理解“辩论”,不仅仅是语言技巧,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1424845938718931.png

从关注社会到公益常驻
    在一次又一次参加校学生处、团委的暑期项目实践中,易桐宇逐渐意识到追寻真理、止于至善的可能性,并开始以社会公众利益之心来回报社会。从2011年大学生活开始,她怀着“耐心做事,谦卑爱人”的信条,参加了五角场文化社区教退休老人英语的志愿服务工作,每周二中午她带领志愿者成员到文化社区,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给老人带去三个多小时的英语课程:最实用的口语对话、英语歌曲和英美文化介绍,让退休在家的老人们更好融入飞速变化的大都市生活,跟国外工作的子女亲戚、生活中的外国友人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她总是能安排丰富有趣的活动让老人们参与其中,和老人进行一对一地对话练习,课文辅导;在课后她也和老人保持联系,交流英语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带去节日问候。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几周没来上课,她十分担心向学员打听,得知老人生病在家,她和志愿者们便到家去看望老人,和老年学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这普通的志愿者活动,易桐宇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从一位普通活动的参与者做到这项活动的策划者、负责人。
    为了能长期为退休老人提供英语服务,在外语系书记陈红梅的支持下,易桐宇多次与“东方苑”社区文化中心联络沟通,组织筹划在五角场文化社区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外语学校。2013年3月5日,外语系五角场文化社区外语学校挂牌成立,让五角场社区有着一个规范化、系统化、正规化的英语服务教学点,社区学校的成立也引起了东方信息苑、东方网等媒体的关注,这也将易桐宇的公益之心常驻于社区学校。
    如果说是英语辩论为易桐宇打开了一扇知识之门,那么在辩论中学会的思辨则成为她叩开崭新领域的一把钥匙,学会思考、努力求实终于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2013年。2013年她被推选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这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学思不坠、勇于突破的大学生迈入更大的舞台,自信迎接生活中新的挑战。

14248459439040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