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科学•人文”大讲堂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由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为我校学生作题为“在文明的废墟中——大学和人文的价值”的报告。报告会由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副系主任李锋老师主持。我校各院系1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本场讲座。

整场报告围绕“大学的价值”和“人文的价值”进行。在报告开始时,陈教授提出了“人为什么要成为人?”和“人怎样才能成为人?”两个问题,他认为,由于人处于一个文化的背景下才塑造了人,人是精神现象和现象世界融合的产物。关于“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陈教授用古希腊的“父与子”的对话作了回答。正是因为接受了教育,人才成为人。与此同时,教育的另一个条件是人只有通过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够得到教育。
陈教授在回答了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后,指出现代教育的误区:注重数量的倍增,忽视了质的提升。现代大学普遍将建设一流的大学作为追求,但“一流”只是一个评判标准,打造的是一个内部的消费市场,将学生作为消费者和消费品导致了文化成分和文化追求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个误区,陈教授认为现在大学应该摆正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使社会上每个个体都获得发展,一是每个人都必须有准确评价自身的能力。
最后,陈教授又提出教育的一个悖论:如何既保持爱弥儿的“自然状态”,同时又能转向有能力把人类提高到“理性状态”?关于这个问题,刘教授引用席勒的话作了回答,认为“美能拯救世界”,美能够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性。
在整个讲座当中,陈永国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大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展示出一名学者的博学严谨和执着追求。陈教授用其渊博的知识积累,富于逻辑的报告征服了在场的学生,报告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