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周四)下午在红瓦楼606室,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赵蔚老师做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专题党课,学院领导班子、中心组成员以及学工团队、行政办公室的党员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赵蔚副书记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出发,阐释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人类简史》解读“何为文化”;其次,结合个人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中国文化构建的逻辑演变:从强调“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到对马克思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革命文化探索,再到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先进文化;接着,谈到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两者存在“同一性”,密切相关,相互交融;最后,指出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其根本是意识形态工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片《共青春》主题曲《有我》等材料,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与形式创新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三大任务: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养成教育、文化传承教育,为此要积极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等四种途径,深化育人形式创新生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会老师在聆听赵蔚老师专题党课之后,开展交流讨论。蒋萍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工作错综复杂,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出发,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成就自身更好的发展。副院长杨国静老师指出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在西方学界是有两种对立的理解,基于不同的哲学谱系。意识形态是依附于话语之上的,为此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要切实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副院长郭鸿杰老师分享了《五月花号公约》关于“103”这个数字的故事以及以色列建国初期的故事,认为文化非常重要,能决定国家的未来命运。赵珂院长谈到,人文学科需要沉淀,学院也需要结合当下,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多元化元素,去探索提升学院的文化氛围。